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品茗·献策·话建筑  > 正文
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10-08-10   来源:畅言网 

 随着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建筑设计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目前,有的人认为中国建筑设计作品已经达到国际水平;而大多数人则认为,中国建筑水平较国际水平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到底是不是存在差距?如果是,差距表现在哪些方面?差距的程度有多大?我们该怎样迎头赶上?业内人士分析如下:

魏浩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针对性研究

曾被《时代建筑》评选为西部优秀建筑师,贵阳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规划设计院设计总监、高级建筑师魏浩波先生在谈到中国当代建筑设计水平时说,当代中国建筑师群就整体而言正处于徘徊期,处于一种相对矛盾与阵痛的阶段;这样状况下表现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交替出现的现象,是对整体专业水准的质疑。

中国建筑与西方还有一段距离,尚需我们与更年轻的建筑者持续几代的有方法论指导下的努力,才能实现中国建筑的超越。自建筑成为独立学科以来的几百年间,西方的学者、建筑师、教育家、艺术家、工程师共同在理论方法体系、教育体系、哲学等方面建构了强大的系统框架,而在这些关键方面我们尚很薄弱。中国建筑在内向型空间的控制水平上,历史上曾经相当辉煌,遗憾的是后续的研究更多的是敬仰,而缺乏反思与再发展。

具体的设计必然是分析加研究的产物,而不仅仅是应用与跟着感觉走。希望国内的建筑设计师能逐步意识到建筑设计的这双重特征,在应用的同时,加强研究。”西方的建筑师群早已清醒地认知建筑学是一门系统且需要持续研究与应用的学科。世界上一些优秀的建筑师一直非常重视设计与研究,设计与分析并行。其设计的过程往往开始于某种特定方式的分析性操作,据此再进行针对性研究,对某种设计方法或某种命题的研究保持着持续深入的状态。

周家斌 中国室内设计分会副会长  (图片来源:谷歌)

周家斌:设计方案准备工作不充分

“尽管在每一次设计方案的竞标中,坐在评委席上的大都是中国建筑专家,尽管他们和业主一样倾向中国建筑师,希望中方代表在竞标中取胜,但还是没能挽回中方建筑设计方案被淘汰出局的局面。”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会长、亚洲室内设计学会联合会秘书长周家斌这样对我们说。

“这样的场面不止一次上演,自从中国大量引入外国建筑师主持设计大型公共建筑以后,中国建筑市场的半边天几乎都被他们占据,越来越多的业主更欣赏和习惯于外国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法,而把中国建筑师提供的设计方案看作是按部就班的教材。”周家斌认为,中国建筑师与外国建筑师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设计方案准备前的工作是否充分。

因为工作关系,周家斌要经常与国内外建筑师打交道,有时也会担当方案评委会专家,所以每一次看到中国建筑师的设计方案落选,周家斌都会仔细揣摩失败的原因。他认为关键的环节就在于设计方案的准备工作。他感慨地说,现在中国建筑师与外国建筑师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尤其在方案的准备工作上,中国建筑师显然准备得不够充分或还不到位。以往中国建筑师总是习惯于复制、照搬某位国际建筑大师的成功作品,或模仿其设计手法,其实,他们的模仿技巧不仅局限于这些方面,还表现在对其设计方案的模仿。长此以往,复制、照搬、简单模仿成为了习惯,方案缺乏创新,如同无声的音乐,再华丽的辞藻也不能打动专业的评委。

那么,一个完整的建筑设计方案在成形之前到底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周家斌给我们举例说,譬如在做一个大型住宅项目的设计方案时,中国建筑师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市场定位,给什么人建房子?销售前景如何?业主的意向是什么?而外国建筑师首先考虑的是大景观环境。

在大多中国建筑师看来,景观只是房前屋后的绿树、庭院和水池,只有先建好建筑物才能做景观规划。而外国建筑师恰好相反,他们在做方案之前首先考虑的不是市场定位,而是通过大景观规划来最终确定市场。即总体设计方案按“从大到小”方法,首先从勘察地形开始,把握建筑的功能和体量大小与地块形状、大小等关系。不仅要“抓大”,而且各环节都要注重细部和具体化。另外他们还要耐心地倾听业主的各种要求、条件及想法,之后娴熟地“化”在脑子里。就像做雕塑一样,从大轮廓开始,然后在细部精雕细作。

位于京津塘中心地区的京津新城是一个日式建筑,规模之大、影响之大在业内是不多见的。周家斌认为其成功的原因在于设计方案在成形之前,外方设计团队做了大量充分到位的准备工作,近乎完美的设计方案不但燃起了投资者的热情,还把原本一个不毛之地营造成京津两地休闲度假的天堂。在这个设计方案中,外方设计师首先提出问题,比如区位条件不成熟、景观条件不好、人气不足、市场前景不明朗等,然后,制定方案一一解决这些问题并从中确定市场。同样情况下,中国建筑师在接到这样庞大的项目后,往往是东拼西凑填补方案内容,不是方案设计图纸不清晰、设计意图表达不明确,就是只会按照招标流程生搬硬套。

周家斌认为,中国建筑师在设计方案准备工作上下的功夫比外国建筑师要少得多,如果中国建筑师在做方案设计之前到现场勘察次数是1次,那么外国建筑师至少已经对现场进行了10次勘察了。

高志  加拿大宝佳国际建筑师  (图片来源:谷歌)

高志:建筑教育滞后

似乎就在一夜之间,国内绝大多数的奥运项目、大型拟建公共建筑都换成由外国建筑师主持设计。国内知名的、不知名的中青年建筑师在行业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变,中国建筑设计师由主角变成配角的无奈转身,激起国内建筑设计领域一浪又一浪请愿、反洋、复古的浪潮。面对“中国成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北京越来越没有中国味道,长安街如同美国的曼哈顿”等言词锋利的说法,在海外有着丰富留学与工作经验的知名建筑师、加拿大宝佳国际建筑师有限公司中国首席代表、清华大学教授高志博士认为,当前中国建筑师的处境可谓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这是因为,中国人强烈要求国内建筑师担纲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的呼声,无疑是对青中国年建筑师最大的支持,呼声越高越容易点燃暗藏在他们心中自信的明灯。可是,落后的技术水平与建筑设计教育却成了他们走向成功彼岸的最大屏障。每一次与成功失之交臂之后,总会有一种声音在追问:中国的建筑教育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当代中国没有出现一个矶崎新、雷姆·库哈斯这样的国际级建筑大师,也没有出现一个悉尼歌剧院、法国艾菲尔铁塔这样广受好评的建筑设计作品?

高志认为,当前滞后的建筑教育直接影响着从业后的青年建筑师的创作与发挥。他引用雷姆·库哈斯与矶崎新的话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当年我们出身的雷姆·库哈斯进入建筑行业后不久成名,人们都说他的成功和所受到的特殊的建筑教育有关。雷姆·库哈斯说:“我羡慕建筑教育,因为这是我涉足的唯一的教育的领域。好的教育方法应注重培养建筑师各个方面能力,包括掌握其它文化领域的能力,这才是他们在未来能够生存和设计好房子的办法。”当矶崎新在日本东大读建筑学博士的时候,他做出一个决定:不做教育者,做实践建筑师。他认为:“真正的建筑教育,应是实践的教育。”而我国当前的建筑教育仍旧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

建筑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只要对学生有利的方法都应当大胆地尝试。这是高志的看法。同时,他还表示,现在国内不少建筑院校还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建筑理念、设计方法及规范,根本不管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结果是学生们从业后还是离不开课本老师,凡事都要请教,缺乏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院更愿意接收外国建筑师的原因,因为至少他们不用手把手地去教怎样制图,怎样做幻灯片。

诚然,中国建筑教育发展水平滞后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具体地说,中国建筑教育缺乏创造力,除了教学体系的原因,中国学生的背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行的招生制度筛选出一批具有较好理科素质的人进入建筑系学习。学生往往在此之前并不知道建筑是什么,也不了解自己有无这方面的特长,发现自己不适合之后为时已晚。其次,学生们长期接受的都是一种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们的人文素质较差,知识面较窄,对事物的理解也较狭隘。而创造性是一种内在素质,它的培养要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持续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启蒙时开始,并在后续教育中不断孕育、发展,最终使一种创造性的萌芽变成建筑的专业素质,仅仅指望在建筑系的5年就改变一个人的长期的思维方式是不现实的。

高志认为要改变当前建筑教育滞后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尽快与国际建筑教育体系接轨,提高原有教学方法和水平;二是政府部门的推动作用,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杨志峰:建筑设计与施工脱节

如何看待中国建筑师的设计水平?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二公司总工程师杨志峰认为,应该用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眼光来对待,既要看到近年来我国整体建筑设计水平所取得的飞跃式发展,又要清楚自身水平与国际一流建筑设计水平的差距。

从工程施工的角度看,杨志峰认为,建筑设计需要用大智慧、大眼界。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话,建筑师就是指挥家,他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动作,对施工者来说都至关重要,都需要完美、和谐。

杨志峰说,当前,国际知名的建筑大师,不是来自欧美,就是受欧美文化的影响,融合中国特色建筑美学设计理念的建筑大师少之又少。诚然,别人的先进理念是可以借鉴的,但是,国外真正一流的设计理念往往都有所保留地传入国内,要么稍晚一些,要么是新奇创意的试验品。像一些类似“鸟蛋”、“斜塔”、“通天玻璃幕墙”的建筑作品,谈不上和谐、完美,只能说是新奇古怪甚至有些另类,而且施工时浪费资源,完工后提高了经营成本。

杨志峰认为,含蓄的、优美的设计,才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就像古典音乐二泉映月一样,永远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因此,中国建筑师的设计水平要想有质的飞跃,必须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之美,就像人民大会堂的吊顶设计,借鉴了墩煌莫高窟壁画飞天的神态,变得高贵典雅、气宇脱俗。

杨志峰反复强调建筑设计需要有利于施工。在施工中,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公建,还是民宅,都有许多设计不合理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土建与水、电、通等专业部位的不协调,不匹配。其原因在于许多设计都是没有实际施工经验的年轻设计人员完成的。他们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设计院,理论水平很高,但往往对施工现场不了解,设计的东西不利于优化施工方案。面对这种情况,即使施工单及时提出变更协商,但很多情况下都无法完全避免不合理设计对施工的影响。这样,一方面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因此,杨志峰建议建筑设计人员,特别是刚从事建筑设计的设计师们,多去施工现场学习、积累经验,以提高设计的实用性和完美性。

杨志峰告诉我们,建筑设计较其它设计领域需要更加严格规范的程序。业内人士都知道,一些小的设计单位的水平是差强人意的,他们的设计人员,主要是为了完成任务指标而工作,为尽快赚到钱而完成设计。他们往往拿着固有的模式去套不同的设计,很少有精力去考虑不同建筑的设计差异,例如空间格局、管线位置的最优化等。有的单位更是把设计任务直接承包给个人,而一些设计人员更是利用业余时间揽活赚钱。

杨志峰面带严肃地说,很难想象,完全功利的建筑设计作品会给中国的建筑领域带来怎样的产品?因此,建筑设计单位应进一步强化设计流程管理,在设计的细节上多下功夫,吸收西方优秀的设计理念,结合中华民族的美学元素,创造出更精美的建筑艺术作品来。

顾孟潮 中国建筑学会高级建筑师   (图片来源:谷歌)

奥运建设期间,一些外国建筑设计师来到中国,设计了诸如体育场馆、剧院等大型建筑,带来许多新的东西。许多关心中国建筑的人,对这些新的建筑形式、理念、工艺和材料展开了激烈地争论。

有的人认为中国建筑设计作品开始融入国际理念,达到国际水平;有的人评论说中国成为外国建筑设计师的试验田;更有一些反对洋设计师的声音,对他们在华设计的建筑冠以“巨蛋”、“水煮蛋”的怪名。人们的评论可谓众说纷纭。对于洋设计潮带来的争论,中国建筑学会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建设杂志社原副社长副总编顾孟潮顾孟潮认为,这些新的东西到底是好是坏,能否对我国的建筑界产生正面的影响,以及中国建筑设计师的水平是否达到了国际水平,现在要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只有历史能够作出最公正的评价。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根据现在的状况,对此作一些预判。

顾孟潮指出,不可否认的是,进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建筑设计领域也涌现了如北京香山饭店、上海龙柏饭店、清华大学新图书馆等一些非常好的作品,奥运新建场馆中也有许多场馆是中方独立设计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国内的建筑设计水平同国外的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中国建筑设计领域在整体水平上同国外的差距是什么呢?教授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设计政策上和设计体制上的差距。多年以来,建筑设计的管理,还停留在只抓设计院管理上。像设计标准的制定、设计理论的充实、设计教育的提高这样有层次、有规划的国际先进设计体系管理,还远未实现。二是设计体制上,人们偏重具体的设计操作,而忽略了设计对象的调研、设计理念的确定和设计体系的建立。三是设计技术中对建筑材料的研发、人性化设计和市场针对性等方面,都同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针对中国建筑设计领域存在的问题,教授指出:中国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工程,必须从多个方面共同推进。要努力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评价机制。在这个机制中,不是由少数人拍板决策,而是要让方方面面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够参与到这个建筑设计的评价中去,以杜绝不合理的设计。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